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向探索(2)

来源:能源与节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2.4 新能源方向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

1.2.4 新能源方向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能够从事新能源开发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储备。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T)”属于特设专业,因此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展新能源利用方面的教学改革,许多高校开设了新能源方面的课程。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抉择方面主要存在的争议在于到底应该“面面俱到”还是“独树一帜”。如果针对所有的方向都开设一定的课程,则总学分很难控制在要求的范围之内。目前,各高校纷纷将总学分由220 分减至180 分左右(按照16 学时=1 学分核算),在总学分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各培养方向都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虽然对各培养方向都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却无法深入,难以在就业竞争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优势。

由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率直接与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招生息息相关,如果高校在培养目标设定方面过于狭窄,则学生在就业方面可能会存在较大困难,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方向时,必须兼顾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影响。

2 应对措施

为了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专业培养目标方向设定方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由于各个高校的影响力、科研实力、办学定位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专业培养目标方向设定方面不可一概而论,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定培养方向。

对于具有明显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可以坚持自身的特色,逐步提高专业水平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和改造,在专业发展方面产生飞跃式突破。以热力发电行业为例,虽然由于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许多地方不再批准新纯凝热电发电厂,社会对热力发电方向的毕业生需求有所减少,但短时间内热力发电仍将占据电力供给的绝对优势地位,毕业生需求不会大规模减少,而且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热力发电行业需要更多的人才投身产业升级改造的事业当中,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做出调整和变革以适应这一发展。

对于具有区域影响力、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办学宗旨的地方高校,在培养目标方向选择方面可以兼顾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可以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以自身优势方向为主,并辅助设置一个补充方向,将其他的培养目标方向适当设置选修课予以兼顾。这样所培养的毕业生既能在一个领域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同时具有更广的就业面。这样的培养目标方向和课程设置,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面,还能够在经济、社会形势发生变化时,更快的适应新的局面。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优化选修课模块来兼顾不同培养方向,使得具有不同学习意愿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现状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定位来选择培养方向的应对方案,并通过选修课模块的优化设置来满足对不同培养方向产生兴趣学生的需求。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办学定位的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代乾,王泽生,杨俊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系列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5):74-75.

[2]崔海亭,刘庆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探索[C].第九届全国制冷及暖通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2016.

[3]尚妍,刘晓华,东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创新基地建设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3):140-142.

[4]张瑞青.应用型本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8):74-76.

0 引言2012 年9 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热能与动力本科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1]。由专业名称可见该专业的内涵更加广阔和深远,从而也说明随着能源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目前,大约有170 多所高校设置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科技和社会问题。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能源工程专业人才是本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3-4]。然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在教学内容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往往难以抉择。如果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概括尽量多的研究方向而开设更多的专业课,那么每一个培养方向的学时和学分必然减少,可能带来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如果课程设置仅仅涉及单一方向,则可能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就业受限,本文以河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对专业培养方向选择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研究与探索。表1 课程体系及学时分配模块类别 课程系列 学分 学时 占总学分比例(%)14 12通识教育模块德育系列外语系列身心素质系列计算机基础系列通识素质教育系列5 5 1 0 224 192 136 80 200 7.7 6.6 2.7 2.7 5.5学科基础教育模块 自然科学基础系列学科基础系列23.5 26 384 416 12.8 14.2专业模块专业基础系列专业方向系列专业选修系列19 15.5 10 304 248 160 10.4 8.5 5.5实践教育模块 课内集中实践教学系列创新创业与个性发展教育系列35 8 19.1 4.4合计 183 2344 1001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课程体系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4 个部分,各模块的学分和学时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通识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是全校性课程,我校所有专业通识教育模块的设置基本一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人文道德修养、基础科学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等。通识教育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构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识教育模块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道德、伦理、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学科技术模块学科技术模块分为自然科学基础系列和学科基础系列两个部分。其中,自然科学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技术领域所需的一些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是基础教育的延续和提高;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制图、机械设计、力学、材料学、电工电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为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做好必要的?专业模块专业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热工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和专业选修课则需要根据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来设置 实践教育模块实践教育模块主要包括了课内集中实践教学系列和课外的自由探索模块。这一模块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培养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涉及热力发电、空调制冷、内燃机、新能源等方向,由于各个方向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因此不同的方向在专业基础课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热力发电方向热力发电方向是传统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或者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热力发电行业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典型的以热电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如华北电力大学等以热电行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高校。热力发电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燃烧学、换热器设计、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等 空调制冷方向开展各类空调、冷库等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也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这一培养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制冷原理与设备、换热器设计、空气调节、供热工程、泵与风机等 内燃机方向本方向以培养能够从事车用发动机的设计、开发、制造、安装、维护等方面的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如北京理工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方向的核心课程包括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内燃机构造、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流体机械设计等 新能源方向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能够从事新能源开发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储备。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T)”属于特设专业,因此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展新能源利用方面的教学改革,许多高校开设了新能源方面的课程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抉择方面主要存在的争议在于到底应该“面面俱到”还是“独树一帜”。如果针对所有的方向都开设一定的课程,则总学分很难控制在要求的范围之内。目前,各高校纷纷将总学分由220 分减至180 分左右(按照16 学时=1 学分核算),在总学分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各培养方向都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虽然对各培养方向都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却无法深入,难以在就业竞争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优势。由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率直接与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招生息息相关,如果高校在培养目标设定方面过于狭窄,则学生在就业方面可能会存在较大困难,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方向时,必须兼顾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影响。2 应对措施为了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专业培养目标方向设定方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各个高校的影响力、科研实力、办学定位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专业培养目标方向设定方面不可一概而论,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定培养方向。对于具有明显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可以坚持自身的特色,逐步提高专业水平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和改造,在专业发展方面产生飞跃式突破。以热力发电行业为例,虽然由于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许多地方不再批准新纯凝热电发电厂,社会对热力发电方向的毕业生需求有所减少,但短时间内热力发电仍将占据电力供给的绝对优势地位,毕业生需求不会大规模减少,而且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热力发电行业需要更多的人才投身产业升级改造的事业当中,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做出调整和变革以适应这一发展。对于具有区域影响力、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办学宗旨的地方高校,在培养目标方向选择方面可以兼顾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可以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以自身优势方向为主,并辅助设置一个补充方向,将其他的培养目标方向适当设置选修课予以兼顾。这样所培养的毕业生既能在一个领域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同时具有更广的就业面。这样的培养目标方向和课程设置,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面,还能够在经济、社会形势发生变化时,更快的适应新的局面。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优化选修课模块来兼顾不同培养方向,使得具有不同学习意愿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3 结束语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现状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定位来选择培养方向的应对方案,并通过选修课模块的优化设置来满足对不同培养方向产生兴趣学生的需求。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办学定位的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参考文献:[1]代乾,王泽生,杨俊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系列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5):74-75.[2]崔海亭,刘庆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探索[C].第九届全国制冷及暖通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2016.[3]尚妍,刘晓华,东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创新基地建设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3):140-142.[4]张瑞青.应用型本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8):74-76.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qikandaodu/2020/1006/637.html



上一篇: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国内外5所能源类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分析

能源与节能投稿 | 能源与节能编辑部| 能源与节能版面费 | 能源与节能论文发表 | 能源与节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能源与节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