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生的节能创新能力培养(3)

来源:能源与节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强化节能创新培养中的团队协作 节能的范围很宽,能够产生创新的领域很多,对教学团队的协作要求高。能动专业通过强化集体研讨、分组讨论的

(二)强化节能创新培养中的团队协作

节能的范围很宽,能够产生创新的领域很多,对教学团队的协作要求高。能动专业通过强化集体研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教师互相了解研究方向和科研前沿。以理论结合实践,对课程中与节能相关的内容进行创新;通过课程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行较为完善的节能教学;通过节能创新作为纽带,使新老教师合作更顺畅,使能动专业课耦合成体系。

发挥辅导员的组织协调和价值观引领作用,发挥任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创新引领作用,使教师了解学生,使学生了解教师,以党组织和团组织为纽带强化师生之间的联系。以党建促教学与育人为目标,提出思政与科教双融合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德育合力、科教育人”的教学理念,并以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工科建设对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如何培养爱党、爱国、具有创新意识、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入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节能减排创新中,各小组作为一个团队,指导教师也应注意团队中的协调,合理安排工作,使学生各自承担相应的方向,消除“打酱油”“挂名”现象,使学生学有所成。

(三)以竞赛为辅助的大学生节能创新能力提高

以兴趣为驱动,以节能为目标,以课题为载体,以解决创新问题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最终通过竞赛检验学生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学生主导、教师指导的方式,建立以老带新的团队,强化竞赛团队中的梯队建设,使学生的节能创新理念和节能技术思路能够传承和发扬。

节能创新相关的比赛很多,包括校级和省部级的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和大学生节能减排比等赛。大一新生中,通过大一科技计划筛选优秀团队参加比赛。随着年级升高,理论知识增强,经过逐渐完善,引导高年级学生进一步参加省部级竞赛和其他一系列比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提升。

通过新一代专业课程体系中节能创新的构建,从学生的分阶段培养,教师与学生团队写作能力培养,以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水平,最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研究,建立起更加适合当代的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从而为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节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语

把专业课程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生创新实践进行耦合,以兴趣为驱动,以节能为目标,以课题为载体,以解决创新问题为导向,以科技竞赛为目标,通过教师与辅导员的协作,提高大学生在节能创新研究中的能力。以意识培养、教学改进、课程资料库更新、竞赛强化、实践多元化为方法,层层递进,形成贯穿大学四年的能动专业系统教改中的节能创新研究。通过以上手段,培养的本专业大学生不但更热爱自己的专业,有了更高的学习动力;而且在学习中更主动去思考,创新思维得到了深入的培养。

[1]Ruhul S,Yao Y,George SC.Does human capital matter for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Energy Economics,2017(67):49-59.

[2]李锦宽,杨德伟,李豪博,等.光催化水解制氢反应器温度场的数值分析[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9,39(1):1-9.

[3]Lina BC,Julia KS.A framework for decoupling human need satisfaction from energy use[J].Ecological Economics,2017(141):43-52.

[4]欧阳天成,黄豪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7(5):3-4.

[5]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6-63.

[6]陈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2016(27):39-40+3.

[7]杨茂,张高俊.我国高校能源教育的路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23-28.

[8]郝慧敏.广东地区高校学生的节能意识和节能行为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6):81-84.

[9]张智清.大学生节能减排调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8):79-82.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qikandaodu/2021/0709/1837.html



上一篇: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做好供热保障工作
下一篇:变频调速技术在矿山机电节能中的应用

能源与节能投稿 | 能源与节能编辑部| 能源与节能版面费 | 能源与节能论文发表 | 能源与节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能源与节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