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能源广角」从减碳源头拧紧节能“阀门”

来源:能源与节能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2月1日,全国规模最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太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一期项目全部完工。困扰当地多年的墙体透寒、不节能、室内温度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彻底改变,

12月1日,全国规模最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太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一期项目全部完工。困扰当地多年的墙体透寒、不节能、室内温度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彻底改变,30余万居民住上冬暖夏凉的节能房。今年以来,“节能”已成不少地区、行业推动“双碳”工作的关键词。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为何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要实现碳中和,在能源消费端要做到开源节流:“开源”主要是提高清洁能源供给水平,“节流”则是降低能源消耗,其实节能才是能源消费革命的核心。

这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且仍在不断增长,能源供给存在压力,要从需求侧进行调节。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49.8亿吨标准煤左右,如按现有能效水平,2060年该数字将突破100亿吨。

其二,清洁的新型能源对既有能源系统的渗透速率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能源替代是一个漫长过程,25%市场占比是一个重要节点,煤炭达到这个数字用了35年,石油用了40年,天然气用了55年。

其三,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节约空间也很大。202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能源效率仍然偏低。终端环节节能具有极强的放大效应,终端设备每提高1%的相对效率,就相当于能源生产环节提高5%左右的相对效率,节约1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3倍左右的一次能源。据测算,通过增强公众节能意识,可以减少20%的能源消费。因此,要维持原有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降低碳排放,必须贯彻节约理念。

从源头拧紧节能阀门,关键要从工业生产环节下手。当前,工业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70%左右,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以连续性、稳定性政策规范为抓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地位,约束企业不当能源消费,鼓励企业通过节能获取额外收益和奖励。还应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培育专业的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节能提供专业支持。

同时,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激活节能内生动力。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压减高耗能高碳排放能源消费,遏制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高耗能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据测算,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降低约1个百分点。此外,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比如,随着超超临界发电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单位发电耗煤量大幅降低,传统化石能源也能实现高效利用。

长远看,从源头拧紧节能阀门还须提升居民节能重视度。目前我国居民生活用电量远低于三大产业用电量,但参考发达国家经验,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将成为能源消费主力。2019年英国居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35%,高于工商业。美国居民人均耗电量约为中国居民的六倍。必须着力提高居民节能意识,加强清洁低碳生活方式宣传,并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形成崇尚节能的良好氛围。

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民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把节能作为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首要途径,以更大力度实施节能降耗。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保障压力,也有利于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早日实现碳中和。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zonghexinwen/2021/1209/2169.html



上一篇:2021能源转型与技术创新主题论坛暨线上对接会举
下一篇:提升城市景观 节约建设成本 办好群众关心事 “

能源与节能投稿 | 能源与节能编辑部| 能源与节能版面费 | 能源与节能论文发表 | 能源与节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能源与节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