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面向新疆产业转型升级的工科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能源与节能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对工科人才的要求也有新的变化,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来支撑。面向未来新工科的建设,需要高校探索更加多样化、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对工科人才的要求也有新的变化,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来支撑。面向未来新工科的建设,需要高校探索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适合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1]。高校要面向当地产业急需和未来发展不断推动新工科建设,主动适应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面向新疆产业转型升级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变化,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了一种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突出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 新疆产业特点及人才需求分析

能源是世界各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的资源及动力,能源技术进步和科学规划管理始终处于国家战略的关键位置。新疆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已经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基地。新疆不仅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还有巨大的风、光、地热资源。统计表明,新疆煤炭预测储量占全国的40%、石油预测资源量占全国的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占全国的34%;此外,风能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37%、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居全国第二、水能理论蕴藏量全国排名第四。因此,煤炭、煤电、煤化工以及风电、光伏太阳能等已形成了地区特色行业产业的支撑,也必将成为新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

然而,因为新疆能源远离内地市场,且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加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极其短缺,从而严重制约了新疆能源资源高附加值生产和高效综合应用。

一方面,新疆煤炭大量开采带动了大型火力电厂的建设,“疆电外送”特高压电网配套加快。数据显示:煤炭就地转换成电力外送,比煤炭直接外送每吨可增加200元左右的效益。同时,带动内地高载能企业疆内迁移,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可直接拉动投资,提高新疆GDP,增加就业岗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显著提高。这就需要大批能源与动力领域人才参与到建设中,作为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而且,现代煤电动力企业工艺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要求更加严苛,因此能源与动力领域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新疆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风能、太阳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迅猛扩大。同时,国家政策导向是大力扶持新能源。典型案例即为准东新能源基地建设:在准东布局风电项目310万千瓦、光伏项目200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底新疆优化能源结构重点建设项目多达60余个。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需要本地技术人员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项目完成后,新能源企业装备的运营、维护及检修更依赖本地技术人员,同时新能源的高新技术特点决定了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专门人才的本土化培养至关重要。

第三,无论是传统煤电、煤化工企业,还是风电、光伏新能源企业,建设之初或可由疆外专门的大型企业直接引进成套工艺装备来完成、并提供技术储备,但长期的技术支撑、尤其是现场的技术维持和管理必须有“地接”来完成。因此,电力和动力行业企业对本地区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也成为新疆高校相关专业所面临的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

因此,现阶段的新疆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尤其需要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敬业精神,能够从事煤电、新能源以及动力工程领域设备与系统运行、安装、维护、测试、设计和开发及工程管理方面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 面向新疆产业转型升级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 我国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及相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是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大类知识,这就不可避免地弱化了专业特色,从而忽视了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现象日趋加剧。具体地讲:课程体系构建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培养,忽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特点,针对性不强;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弱化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当一部分主讲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只理解了课本的字面意思,却难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无法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化、教条化和静态化,教师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少符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与之对应的质量保障体系。显然我国现行工科培养模式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文章来源:《能源与节能》 网址: http://www.nyyjnzz.cn/qikandaodu/2021/0710/1842.html



上一篇:关于北方农村建筑清洁能源采暖的现状及解决方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能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能源与节能投稿 | 能源与节能编辑部| 能源与节能版面费 | 能源与节能论文发表 | 能源与节能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能源与节能》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